欢迎访问北京燕都中西医结合医院网站!
北京燕都中西医结合医院 > 新闻动态 > 正文

【健康科普】今日出伏!经过整夏的消耗,正气未复,养生注意这几点

   文章来源:北京燕都中西医结合医院

 

  今天正式出伏了,意味着2025年的三伏天(一共30天)已经画上了句号,一年中暑湿最盛的日子即将结束。

  “出伏”是由夏入秋、由热渐冷、阴阳变化交替的关键时期,人体阴阳也会随之调整,此时免疫力本就相对薄弱,加之“夏日无病三分虚”,人体在经过一整个夏天的消耗后,正气未复,易被病邪所侵。

  此时对身体的养护尤为重要。那么,具体该如何养生?一起来了解。

  出伏后,养生有“三防”

  防“秋老虎咬人”

  “秋老虎”是指“出伏”后短期回热的35℃以上的天气,持续半个月至两个月不等,整体上气温较高,比较闷热。

  防“秋燥”伤人

  “秋燥”是“出伏”后随着天气逐渐干燥,经常出现的皮肤干燥、鼻咽干燥、咳嗽等症状。

  防“秋乏”扰人

  人的身体经过夏天的消耗后,此时到了一个周期性的休整阶段,容易产生疲惫感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“秋乏”。

  出伏后,养生重3“点”

  饮食润一点,助养肺

  “出伏”之后,夏季开始真正意义上向秋季过度,气侯逐渐干燥,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,避免燥邪伤害。

  可多吃些银耳、百合、莲子、蜂蜜、黄鱼、干贝、海带、海蚕、芹菜、菠菜、糯米、芝麻、豆类及奶类。适宜的食谱有芝麻菠菜、青椒拌豆腐、百合莲子汤、百合脯等,有补肝益肾、开胸润燥、益气宽中、安神养心的功效。

  另外,秋季人体的肺气相对旺盛,而中医认为“肺气太盛可乘克肝木,故多酸以强肝木”。因此也要适当食用酸味的食物。

  睡觉早一点,防秋乏

  出伏以后很多人容易感到疲乏,懒洋洋的,这就是老百姓常说的“秋乏”。出伏之后是天气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,自然界的阳气渐弱,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,经过昼长夜短炎热的盛夏,很多人都有睡眠不足的现象,特别是老年朋友。此时如果不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,“秋乏”更容易出现。

  建议要减缓“秋乏”,睡眠尤其要充足,最好比平时多增加1小时睡眠。另外,还要加强锻炼,如早晚跑步、打拳、做操、爬山等。

  此外,出伏后这段时间,昼夜温差变大,要注意早晚防寒,根据气温变化增减衣物,特别是老年朋友。夜晚睡觉盖好被子,以防腹部着凉。

  通风勤一点,少发霉

  出伏以后,气温逐渐降下来,而且雨水会逐渐增多,空气中的霉菌遇到适宜条件,便会在媒介物上生菌。

  要注意勤通风,选个晴朗的日子,把衣物从箱中取出,挂在通风干燥的地方多晾一晾。有条件的可以用电熨斗熨一下,以减少衣物上的水分。

  衣物挂起来要保持一定的间隔,以保证良好的通风。服装店里挂着很多衣服不发霉就是这个道理。

  出伏后,老年人要注意保养心脑血管

  出伏后,昼夜温差将逐渐变大,老年人要注意保养心脑血管。可以试试这样做。

  1、喝好两杯水

  睡前喝半杯:晚上睡觉时,血流速度减慢,如果血液黏稠度增高,极易形成血栓性疾病。饮用适量温开水,能稀释血液,防止血栓发生。

  晨起喝一杯:早晨起床后,身体开始分泌肾上腺素等激素,导致血压上升,再加上整晚没喝水,血液比较浓稠,容易发生栓塞。起床后可以小口喝杯温水,也可防止血栓发生。

  2、适量吃香油

  香油中富含维生素E,有利于维持细胞膜的完整性和正常功能,减少体内脂质的积累,具有促进细胞分裂、软化血管和保持血管弹性的效果,从而保护心脑血管。

  3、每天两瓣蒜

  大蒜所含有的大蒜素有血管的“清道夫”之称。每天食用两瓣蒜,有辅助降压、扩张血管、降糖甚至抵抗肿瘤的作用。

  4、喝碗杂粮粥

  每天喝碗杂粮粥有助保护血管。表皮红色、紫色、黑色的杂粮是花青素的好来源,大麦和燕麦中含有丰富的β葡聚糖。这些物质有利于预防冠心病,帮助控制血胆固醇,保护血管。

  5、快走6000步

  进入秋季,气温会逐渐降低,阳气开始收敛。适当运动可以振奋阳气,走路是最经济的运动,每天坚持走路锻炼,能够维持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完整,防止动脉硬化,延缓血管衰老和降低血脂。

自助服务

官方微信

门诊时间:

8:00 - 17:00

(无假日医院)

中医药文化更多>>
推荐专家更多>>

张世筠

中医主任医师

擅长治疗:擅长治疗脾胃病、萎缩性胃炎、消化性溃疡、反流性食管炎、慢性腹泻、结肠炎、肝炎、胆囊炎、胆石病、咳嗽、支气管哮喘...[详细]

疾病专题更多>>
相关阅读